亚马逊被欧盟开罚8.8亿美元创纪录,该公司到底违反了哪些规定?
那么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者是去干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注重自己的隐私。因为隐私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话,总会给一个人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亚马逊被欧盟开发了8.8亿美元,那么这个罚款也创下了记录,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家公司究竟违反了哪些规定?
泄露了客户的隐私
那么根据一些网友的报道说,亚马逊是因为违反了数据隐私法规。然后被欧盟处以这样的巨额罚款,那么是因为像这样的大公司如果他们触犯了这样的罚款的话,则会意味着他泄露了很多人的隐私。那么就有可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人员,或者是一些从事一些隐私工作的人员。给他们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因此当这些公司在面临这样的状况时,更是应该谨慎。
泄露客户的数据
那么特别是隐私这一方面同时他还泄露了一些用户的数据,但是亚马逊在这个声明当中却说他们并没有泄露自己的数据。同时也没有将客户的数据暴露给第三方,并且也不同意欧盟对他的这些处罚,但是对于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样,还是需要欧盟这些组织来通过一些保护条例对其进行一些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世界的经济运行的更加安全,同时也可以保障客户的安全。
会造成很严重的威胁
那么亚马逊公司被罚巨额赔款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当我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者是当我们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保护自己客户的隐私。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只有这样我们在社会上去工作,或者是处理事情的时候才能够保护好自己。同时特别对于女性来说自己的隐私被泄露的话则是非常不好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非常有害的。
自家摄像头惊现别家娃,空调被调90度,家用摄像头为何频频暴雷?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李水青
导语:魔鬼在窥听!自家摄像头惊现别家娃,摄像头突然出声吓坏小萝莉,国外家用摄像头为何频频暴雷?
“陌生的老人躺在扶手椅上、婴儿躺在床上睡觉、阳光明媚的客厅。”
近日,一个荷兰小伙用自家的小米摄像头联接谷歌Nest Hub时,却看到了别人家的视频画面。事后,谷歌立刻在谷歌助手上禁用小米摄像头集成。
无独有偶, 美国另一家智能摄像头巨头 亚马逊也几乎同一时间暴雷。
密西西比州,黑客入侵了一个家庭的亚马逊Ring摄像头。对方自称是圣诞老人,差点吓坏了家里的小女孩。没几天后,亚马逊Ring被爆出超4000个账户泄露,可让黑客远程监控、窃取信息。
而在我国,元旦刚过,浙江警方破获了一起 “非法控制十万摄像头” 的案件,跨越20省抓获32名嫌疑人。这些人在QQ群中售卖摄像头破解工具、被控摄像头账号密码,甚至以10-20元价格售卖裸露、色情的偷拍视频。
全球智能家居摄像头市场年年攀升,预计2023将以14%增速达130亿美元的规模。而家用摄像头也摆脱了“电脑外设”、“笨重安防设备”的标签,成为看娃、吸猫、照顾老人的日常智能家居设备。
但频繁发生的摄像头暴雷事件却成为许多用户心中的“倒刺”。黑客入侵、隐私直播等事件为什么会频频发生?问题的解法又是什么?令人费解。
自2019年初起, 谷歌Nest摄像头 就开始接连爆出类似“坑”。
伊利诺伊州的一对夫妇称黑客通过摄像头跟婴儿讲话,并把Nest恒温器调到了90华氏度(约为32摄氏度);ABC报道一个Nest用户遭到来自摄像头的口头虐待和勒索赎金……
亚马逊这边 ,12月28日,有美国公民甚至把亚马逊Ring告上法庭,列举了八大实例,直指亚马逊的Ring相机容易受到黑客攻击。而后,Ring被查出有内部员工滥用职权访问用户视频数据。
谷歌和亚马逊是北美两大家用摄像头巨头。Nest公司曾因为恒温器的走红而被谷歌收归麾下,Ring于2018年被亚马逊以839美元收购,它们与路由器出身的Arlo公司一起占据了北美近80%的家用摄像头市场份额。
2019年,亚马逊和谷歌的 智能音箱频频暴雷,也为其摄像头安全问题增添了不安的底色。
2019年4月,亚马逊被曝在未告知用户的情况下雇人监听Alexa录音,对内容进行转录、标注,然后反馈给软件;两个月后,谷歌助手超1000个录音信息遭到泄露,其中包括大量在音箱没被唤醒时的录音,涉及卧室对话、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和大量私人信息电话……
相比于智能音箱隐私泄露的危害,家用摄像头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些黑客仅仅为了恶作剧、炫耀自己的“职业素养”而入侵摄像头,一些则更加邪恶。据了解,有黑客在名为NulledCast的播客中直播了入侵他人家中的内容,甚至滋生出“15元直播对床视频”类似的黑产,一些不法人员还通过摄像头进行敲诈勒索。
家用摄像头本是看护孩子老人的助手,却成了“魔鬼”潜入家里的“眼睛”。
“用户密码” 成为广为人知的薄弱环节。
一方面,一些用户在安装摄像头后直接 使用原始密码 ;另一方面,一些用户 在不同的平台和账户都采用相同的密码 ,这些情况都为黑客入侵创造了机会。
▲使用原始密码的摄像头机器容易被破解
一些企业和专家表示,受到黑客侵扰的,往往是在不同的平台和网站上使用相同名称和密码的人。当某站点被入侵后,黑客能使用被盗的名称和密码来尝试闯入其它平台帐户。
比如之前的“黑客入侵扮圣诞老人吓坏小女孩”、“黑客把室温调到90华氏度”的事件都被认为是这一原因。
Ring的一位发言人曾说:“不良行为者从其他公司的数据泄露中收集账号密码数据,供其它不良行为者访问其它服务,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然而,这并不能解释所有问题。 仅仅将问题归因于用户不改密码、密码太简单,则容易陷入企业和相关部门推卸责任的公关话术。
视频流的传输是一条长长的链条 ,从摄像头端到云服务器,从独立系统到集成系统,从视频云平台到手机、Pad等设备端, 每一个节点和传输通道都可能成为薄弱环节。
本次谷歌Nest Hub-小米摄像头的画面误接入就是一个实例。根据小米官方公告可知,当时恰逢网络恶劣,而米家系统正在缓存更新,因此该系统与谷歌Home Hub的集成环节就发生了故障。
同样是上个月底,美国摄像头厂商Wyze泄漏暴露了240万用户的客户数据,据称是其员工在使用该数据库时错删了安全协议。
2019年3月,美国摄像头巨头Arlo也被爆出系统存在两大Bug,包括网络配置错误和UART保护机制不足。
在一条用户看不到的视频流传输链条中,传输网络、子系统、集成系统、服务器等各个环节都可能成为薄弱环节,为黑客制造可入侵的机会。
然而,黑客的入侵固然令人担忧,运营商的“偷窥”则令人更难以接受。 2020年新年刚过,亚马逊公布的一则消息令人咋舌:亚马逊解雇四名员工,因为在过去四年中,Ring的四名员工滥用职权访问用户视频数据。
如果说黑客入侵还可以防范的话,那么运营商的“窥探”则是防不甚防。
当用户安装了亚马逊或谷歌的摄像头之后,就等于将自己的隐私交到了亚马逊和谷歌手里。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用户的视频数据可能被拿来训练AI模型、构建用户画像、投入精准广告。而一旦数据滥用的口子打开,引发的违法犯罪勾当则再难避免。
近年来,摄像头越来越成为居民的日常智能家居设备。吸猫、看娃、抓贼、看护老人、作智能猫眼……众多应用场景,一个摄像头和一台手机搞定。
Strategy Analytics报告指出,全球智能家居摄像头市场年年攀升,2019年将达80亿美元市场规模,2023将以14%增速达130亿美元市场规模。
全球的家庭、租户及商铺对摄像头的需求都在增长,但安全隐私问题却成为一根倒刺,让用户面临“因噎废食”的窘境。尤其对于我国方兴未艾的家用摄像头行业,这根“刺”显得格外梗喉。
用户管理好自己的密码,被认为是一条行至有效的路径。 在买回摄像头后,用户应该修改原始密码,并尽量不要将一个密码在多个平台共用,“密码+验证码”、“密码+指纹”的双重验证也被认为是强力保障。除此之外,不贪小便宜购买三无摄像头也能够避免一些风险。
▲一些摄像头的初始密码非常简单
但仅仅要求用户自卫远远不够。
厂家和运营商把握着视频流传输中的众多薄弱环节。 升级云服务器能力,优化传输网络,定期修复系统Bug、更新升级平台,从而在技术层面做到“坚如磐石”。
一位来自大华股份的专业人士称,因为我国在安防领域有着深厚实践,在视频加密方面的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视频加密级别越来越强,因此往往在刚刚接触到攻击,服务器就能快速反应,在用户完全“无感”的情况下就将入侵隔绝在外了。
除此之外,为摄像头增加物理遮挡,成为各大摄像头厂商应对安全隐私泄露的最直接举措。用户可以在App上开关摄像头,只选择在需要的时候打开摄像头。
放弃云服务,做视频本地存储和本地AI化也成为一种路径,但这种摄像头的价钱本身可能会昂贵许多,且对于厂商来说难以通过迭代的软件升级获得生态效应。
从更深层次来说,在用户和企业的自律之外,法律的监管和约束对摄像头行业尤其重要。
一方面,企业使用用户视频数据的界限在哪里?随着家用摄像头的AI化、以及摄像头与其它智能家居设备的打通,用户视频数据在AI模型训练、用户画像绘制等方面的价值将更加明显,如何将数据运营方关在“笼子”里,需要靠相关部门和法律法规的规范。
另一方面,不法人士的“偷窥成果”流向了哪里?所有围绕家用摄像头诞生的“黑产”,都会有“叫卖声”和“交易”的蛛丝马迹浮出水面,执法部门的管理打击力度也大大影响了智能摄像头行业的命运走向。
2019年6月,我国温州民警发现一男子在QQ群中售卖摄像头破解工具、被控制的家用摄像头账号密码,甚至以10-20元价格售卖裸露、色情的偷拍视频。
而就在近日,这起“非法控制十万家用摄像头”的案件水落石出,全国20多省份的32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在欧美,虽然亚马逊、谷歌一再强调自己的视频传输保密技术没有问题,且不会滥用用户的视频数据,各大关于数据隐私的法律也相继出台。但是摄像头频频暴雷却成为2019年各大厂的真实写照,值得我国的家用摄像头行业警醒。
家居场景涉及人们最隐秘的部分,而对承载人们生活画面的智能家用摄像头来说,隐私安全具有极端特殊的重要性。没有人会冒着“裸照被直播”的风险尝鲜AI技术,企业一旦在隐私安全上栽跟头,就可能真正永远失去用户。
10亿级卖家被封!亚马逊大清理,跨境电商嗅到不寻常信号
亚马逊,开始动手了。
1
10亿级卖家被封
亚马逊掀起大地震
最近这两个月,堪称中国跨境电商的至暗时刻。
4月底,号称“亚马逊三杰”的帕柘逊首先遭遇暴击,旗下606个热卖商品被下架,大量资金遭到亚马逊冻结,损失惨重。
要知道,这可是一家年销售额近50亿的大麦,亚马逊说封就给封了。
惊讶之余, 谁也没有料到,一场大规模的封号潮,才刚刚开始。
5月9日,“华南城四少”之一的傲基,旗下亚马逊店铺的大量链接失效,账号被封。在当时,只要打开傲基的亚马逊网站,点击产品链接,就会出现一只狗。
6月16日,星徽股份公告称,子公司深圳市泽宝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旗下RAVPower、Taotronics、VAVA三个品牌涉及的部分店铺于当日被亚马逊平台暂停销售。
仅仅半个多月后,7月6日晚间,上市公司天泽信息也公布,旗下的电商“有棵树”约340个线上商铺被封,1.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被冻结。
一夜之间,这个品牌的营收从4500万下滑到100万,1400名员工离职。
据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被封号的大卖有十几家,涉及品牌40余个,大部分是3C类产品。什么“华南城四少”、“坂田五虎”等多个深圳的头部大卖家,包括帕拓逊、傲基、通拓、猿人、泽宝等公司,都遭遇了大量亚马逊产品链接被下架。
跨境圈里流传的一份被封号“名单”
一众头部卖家中招后,这场封杀还在继续。按照业内人士的预估,接下来会有更多帐号被亚马逊揪出,至少20-30万卖家账号存在问题,已被列入审查范围。
对于跨境电商圈来说,过去的6月份是一个“死亡六月”,几乎每天都会传来封号、关店或者破产、裁员等负面消息。
亚马逊的这番疯狂血洗之下,整个华南跨境电商圈人心惶惶,不少卖家甚至直接宣布破产倒闭。
同样是在这段时间,知名跨境电商环球易购在亚马逊上的大量网店被封,资金被冻结,这个百亿卖家甚至被银行申请破产重整。
这波封号潮的影响不言而喻。要知道,亚马逊一旦对卖家实施封号惩罚,意味着该卖家的店铺或品牌被封,该账号的资金和货物会被亚马逊冻结。
据亿恩网报道, 近一个月被扣资金规模约在200-300亿元,预估涉及所有卖家资金或超千亿。
很多号一旦被封,根本没有恢复的可能。对卖家来说,这相当于直接被判“死刑”。
一场“十年不遇的巨震”,正在跨境电商界蔓延。
2
数据泄露,引发平台大整顿
对电商来说,6月本是一个狂欢的时节。
国内的618刚刚结束,亚马逊会员日(Prime Day)全球促销活动就紧随其后。
但他们没有料到,就在Prime Day前夕,中国的跨境电商卖家们等来的却是这场封号大地震。
亚马逊,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事其实早有迹象。在2021年初,很多中国卖家都曾收到一封亚马逊的官方邮件:
您的账户有被停用的风险,我们与你联系是因为您似乎违反了Amazon.com的以下一项或多项卖家行为准则要求,影响客户的评分、反馈和评论;操纵销售排名;人为地增加网络流量。
这不就是国内常见的刷单、刷评论、刷排名嘛,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况且,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刷单,亚马逊此前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封例行公事一样的邮件,并没有引起卖家们的注意。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亚马逊来真的。和过往封些小鱼小虾不一样,这一次直接把几个大卖家挑下了马。
本以为杀鸡儆猴意思意思就得了,但接下来的“血洗”出乎所有卖家的预料。大卖家的接连被封,让整个跨境电商圈开始慌了。
亚马逊突然加大的整治力度,有着现实的原因。
就在5月份,一个名为Safety Detectives的网络安全机构公布了一个开放的AWS Elastic Search数据库。这里边的数据,直指亚马逊上的虚假评论组织。
1300多万条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直接交流信息显示,这些客户愿意提供虚假评论,以换取免费产品。
卖家刷好评被人拿到了实锤证据, 无论是考虑数据安全还是舆论安全,亚马逊都必须重拳出击了。
在6月16日一封名为《打造值得信任的顾客评论体验》的公开信中,亚马逊直言:
“2020 年,我们在顾客看到之前就已经阻止了超过2亿条疑似虚假评论,其中超过99%都是我们主动监测发现并移除的……同时对通过虚假评论获取商业利益的卖家账户采取措施。”
亚马逊的这封信,不仅是对“封号”浪潮做出的回应,更是向“刷单”灰色产业链发出的檄文。
在如今的跨境电商圈,“刷单”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亚马逊平台一向是“重商品、轻店铺”,一切以商品为中心,店铺的存在感极低。
换句话说,如果你在亚马逊上购物,搜索关键词的时候,亚马逊会运用算法计算出所有产品的页面权重,然后按照先后顺序展现在你面前。
排名越靠前的产品,曝光率和点击率就越高,订单量也就越多。那些排在后面的产品,几乎就没有曝光量,更别说成交了。
而亚马逊的算法中,核心的三个指标就是 销量、转化率和好评率。
也就是说,要提升销量,亚马逊上的商家就必须提高自己产品的排名,刷单也由此诞生。到最后,行业内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刷单或许会死,不刷只能等死。
这样的氛围下,“刷单”灰产开始肆意生长。最常规的方式,卖家会在商品包装内使用夹页、传单、优惠券、小册子等,诱导买家发表正面评论/评分。
更猛的例子是“吴三柜”:
新来的商家,“一柜送、一柜刷、一柜做秒杀”,只为把排名刷上去。
没想到,如今“吴三柜”遇上了亚马逊的“张三封”:
封账号、封品牌、封资金。
3
跨境电商,野蛮生长时代落幕
跨境电商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了。
但中国商家在海外电商发力,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2014年,当天猫、京东等国内的电商巨头开始走向海外的同时,亚马逊等国际电商巨头也开始吸引着国人。
2015年开始,跨境电商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传统零售商、海内外电商巨头、创业公司、物流服务商、供应链分销商进入一场全球争夺战。
大批的中国人开始涌入亚马逊,但在当时,中国卖家并不被看好。彼时,中国工厂在海外缺乏销售渠道、中国卖家尚不了解国外的消费习惯。但很快,仅仅三年之后,外国人热议的话题变成了:
如何在亚马逊上“打败”中国人。
完整的工业门类和超强的生产速度,让中国跨境电商的供应链变得无比强大。毫不夸张地说, 在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上,中国卖家可以覆盖99%的品类。
与此同时,亚马逊上的中国卖家,将“好评返现”那一套在海外发扬光大——
花钱刷大量好评,提高星级;
在包裹中附带金额数量不一的“礼品卡”,并要求消费者留下五星好评,即可获得礼品卡上的钱;
广告上晶莹剔透的圣诞树,买家收到后,竟然是劣质木头片做的……
跨境电商行业的高利润率也在诱惑着源源不断的入局者。
据DoNews的调查,在2015年左右,一件产品的利润率可以高达几十倍。
一个普通的保温杯,在国内以15元的价格入手,转手就可以在亚马逊上以25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客户,扣除佣金和运输成本后,仍然可以获得将近120元的利润。
源源不断的入局者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市场。 《2020跨境出口电商行业白皮书》显示,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69万亿元,其中出口1.12万亿元,占比接近七成,同比增长超过40%。
此外,国家邮政局披露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所有跨境电商包裹中,从中国发出的包裹占比超过60%。
与此同时,精明的资本很快就嗅到了金钱的味道。
根据亿邦动力统计,仅2020年,跨境电商界的融资就超过30起,其中一半融资金额过亿,2021年更多。
赶着入场的企业更是多如牛毛。天眼查显示, 目前我国有超过60万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今年以来我国已新增跨境电商相关企业超过4.2万家。
在亚马逊平台上,这些企业摩拳擦掌,本想着靠“刷单”能迅速崛起。让它们始料未及的是,亚马逊对“刷单”竟然下狠招了。
想登上山顶的,都折在山脚下了。
对跨境电商来说,过去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马上就要结束了。
4
尾声
一直以来,在明面上,电商平台其实都在严禁“刷单”行为。
根据亚马逊平台的规定,一旦卖家违规刷单,轻则被警告,重则永久关停账户。
国内也是一样,你看看各大平台的口号——
淘宝:刷单是违法的,严重者店铺将永久关闭。
京东:坚定杜绝假货,严打刷单。
拼多多:虚假发货,冻结货款并罚款。
但实际上,真正像亚马逊这次一样大面积封号的,确实不多见。
必须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只有中国卖家才刷单,国外卖家也刷。但在其中,中国卖家确实是刷得比较狠的。
本质上来说, 从野蛮生长到良性发展,是任何行业的必经之路,跨境电商也一样。
野蛮生长时代,规则还不完善,到处有空子可钻;但到了下半场,拼的还是产品和服务。
中国卖家要想真正地走向世界,还得来一场思维上的“自我革命”,否则——
沿着旧地图,可找不到新大陆。
2017年置美国于危险之中的那些黑客事件?
12月26日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12月18日发表题为《2017年置我们于危险之中的那些黑客事件》的报道,盘点了2017年发生的一些重大黑客事件:
伊奎法克斯泄密事件
今年7月,有网络犯罪分子渗透进美国最大的征信企业之一伊奎法克斯公司,窃取了1.45亿人的个人信息。此案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事件之一,因为有太多敏感信息被曝光,公民的社会保险号也在其中。
伊奎法克斯公司直到两个月后才披露此事。案件的影响恐怕会持续好几年,因为被盗数据可以用来实施身份盗用犯罪。
伊奎法克斯泄密案发生后,人们开始担心中介机构掌握的大量消费者信息数据是否安全。从公共记录、邮件地址到出生日期,中介机构掌握了各种个人信息。
伊奎法克斯之类的公司会把信息出售给银行、房东、雇主等客户,买了信息的人会更加了解你。
雅虎事件
雅虎的母公司美国威瑞森电信公司今年8月宣布,全球30亿雅虎账户早在2013年就全部遭到入侵——受害规模是最初估测结果的三倍。
前雅虎首席执行官玛丽萨·迈耶11月在美国国会表示,雅虎直到2016年才发现入侵事件,当时声称受影响账户为10亿个。
到目前为止,雅虎仍然不清楚究竟谁是罪魁祸首。
政府工具外泄
今年4月,一个名为“影子经纪人”的匿名组织发布了一批黑客工具,据信这批工具来自美国国家安全局。
黑客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入侵多种Windows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7和Windows8系统。
美国微软公司表示早在今年3月就发布了针对相关安全漏洞的补丁,但许多公司没有及时更新。随后,“影子经纪人”发布的工具被用来制造多起国际重大黑客事件,比如“想哭”勒索事件。
“想哭”勒索软件
“想哭”勒索软件利用了从美国国安局泄露出来的部分工具,传播到150多个国家。“想哭”在今年5月瞄准了使用过时Windows软件的公司,锁住了它们的电脑系统。
“想哭”背后的黑客要求这些公司为解锁文件支付赎金,超过30万台机器受到影响,包括医疗和汽车在内的无数行业都未能幸免。
而且此事影响到了人命:有英国医院因为电脑被锁定,被迫暂时关闭。有病人告诉记者,他的癌症手术只能推迟。
“诺特佩蒂亚”病毒
今年6月,“诺特佩蒂亚”电脑病毒瞄准了使用中毒财税软件的乌克兰公司。多家大型跨国企业中招,包括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英国WPP广告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丹麦马士基航运有限公司。
“诺特佩蒂亚”的传播方式还利用了“影子经纪人”泄露出来的安全漏洞。
美国联邦快递9月表示,病毒已造成3亿美元损失,旗下TNT国际快递公司被迫暂停业务。
“坏兔子”勒索软件
另一个造成很大骚动的勒索软件是“坏兔子”。“坏兔子”利用新闻媒体网站弹出的Adobe Flash软件安装请求来渗透用户电脑,而那些新闻媒体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了。
这轮勒索风潮发生在10月,主要冲击了俄罗斯,但有专家发现乌克兰、土耳其和德国也出现了受害者。
这件事提醒我们,用户一定不要通过广告弹出窗口或者不属于软件公司的网站来下载软件。
选民信息泄露
今年6月,有电脑安全研究人员发现,一家美国共和党数据公司在选择亚马逊云存储服务的安全设置时出了错,导致近2亿选民信息被泄露。
这是亚马逊服务器不够安全所导致的最新一起重大泄密事件。服务器的默认选项是安全的,但网络安全师克里斯·维克里经常发现有公司设置错误。
美国威瑞森电信公司和美国国防部同样有存储在亚马逊服务器里的信息被曝光。
优步隐瞒黑客案
2016年,有黑客窃取了5700万优步用户的数据,美国优步公司随后支付10万美元平息此事。直到今年11月,该案才被新任优步首席执行官达拉·霍斯劳沙希披露出来。优步公司眼下正面临议员的质询。三位联邦参议员推动制定相关法案,很可能导致那些故意掩盖数据入侵事件的高管面临牢狱之灾。
报道称,此类事件,2018年会更多。美国趋势科技公司副总裁农尼霍芬认为,针对物联网的攻击活动将持续影响民航、制造、汽车等行业,因为这些行业越来越依靠所谓的智能技术。
“我们的手提电脑和手机所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这些行业同样要面对,但它们同时与真实世界的真实物体联系在一起。如果有人入侵我的手提电脑,我的数据就会受到威胁。但如果有人入侵一台自动机械臂,受威胁的就成了整条生产线。”
报道表示,今年的各种入侵事件恐怕将最终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事实证明,社会保险号与生日恐怕不是安全识别身份的最佳方式,犯罪分子以较低的价格买卖这些数字,而地址、电邮、密码之类的个人信息也被买来买去。
0条大神的评论